发布时间:2025-02-22 10:31:53    次浏览
2014年8月21日,陈维升副研究员(左三)向参加地震前兆小型国际研讨会的国外专家介绍地震前兆。自古以来,地震、飓风、海啸之类的自然灾害一直在考验着人们的想象力,人们也一直在尝试给各种自然灾害提供各种可能的提前预报和科学解释。我国是作为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国,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努力自不待言。那么,地震到底是否可以预测?“临震预测(指对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进行预测)是被国际地震界公认的世界科学难题,但这并不能表明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陈维升说,“通过多年强震预测实践,强地震是可以预测的。”作为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从2010年4月玉树7.1级强震,到2015年5月30日日本东京都小笠原群岛8.5级巨震,再到2016年4月16日日本熊本7.3级强震,陈维升和他所在的专家团队,对近十年间发生在中国大陆及周边范围内的强震做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测。三十年磨一剑对中国人而言,说起地震,空前惨烈的唐山大地震是绕不开的坎。正是因为亲历并见证了唐山大地震造成的惨状,时年正满14岁的陈维升便下定决心做地震预测,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这一信念的支持下,甫一毕业的陈维升便进入了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工作。1985年至今,陈维升用三十年的时间,从事强震前兆观测研究,并从中发现重要的临震异常信息。特别是近年来,他曾先后对2010年4月青海玉树7.1级强震,2011年3月11日东京9级巨震,2014年2月新疆于田7.3级强震,2014年4月南美智利8.1级巨震,2014年8月云南昭通鲁甸6.5级强震,2015年5月日本东京都小笠原群岛8.5级巨震,2015年10月阿富汗兴都库什7.8级大地震和2015年12月塔吉克斯坦7.4级强震等均做出了较好的短临预测。近期,耿庆国、陈维升、强祖基又对2016年4月16日在日本熊本发生的7.3级强震事先做出了较好的内部预测期间,陈维升发表论文多篇。并于1998年“临震预报”项目获“199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008年“应用多学科的前兆观测方法进行地震预测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11年“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的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在陈维升看来,地震预测虽然是世界性难题,但并不是“无迹可寻”。通过他30多年的研究实践,陈维升认为,只有运用多学科、多手段对强震前兆进行综合研究分析判断,才可以有效地做出临震预测。 在30多年的预测实践中,陈维升把震前次声波观测做为临震预测研究的首要方法。陈维升告诉记者,选用的次声波观测系统,全世界范围内的7级以上强震震前通常会收到次声波异常信号。实践表明:不同类型和幅度的震前次声波异常信号对应着不同地区的强震和震级。“较好的预测”源自严格要求2009年9月19日,陈维升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的专家们一起对2009年9月20日在重庆巫溪发生的特大滑坡做出了准确预测,这次预测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在这次预测中,他的贡献是在灾前对巫溪地点的准确判定。时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周年大庆前夕,如果没有预防,后果不堪设想,将会冲淡国庆的气氛。2014年,陈维升和他所在的专家团队事先对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6.5级强震先后做出较好的中期、短临预测。震前,2014年7月9日至7月12日,他们专程赴昆明与云南省地震局同行就2014年7月28日前后在昭通-东川-昆明一带,可能发生的震情和分析预测意见进行了充分、认真、深入地交流和讨论。震后,新华社对陈维升进行了四次采访,根据领导指示,教育部也特意致函他所在的北京工业大学,对他们的地震研究予以了高度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陈维升对2015年12月7日塔吉克斯坦7.4级大地震预测的结果与实际做点对点对比,与真实发生的时间差了6天,震级差了0.4,经度差了0.1度,纬度差了2.2度。可即便如此出色地预测,陈维升仍然对误差不够满意。“强震预测一定要采用‘点对点对比’的标准去严格要求自己,要做到预测结果与实际发生的强震尽可能接近,这是我毕生奋斗的目标!”陈维升强调。据陈维升介绍,在他最初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加入到地震临震预测这个队伍中的那一刻,他的老师李均之教授就告诉他,搞地震研究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宁静致远。也是从那时起,陈维升便立志要用自己一生的时间来践行尊师的教导,从此“家与实验室”两点一线的单调生活成了陈维升的“主旋律”,而一天工作18个小时更成为常态。“从一张张旁人看似普通的数据中潜心钻研,寻找突破口,努力做出精确的预测,为的就是能得出最为准确的结论,在自然灾害前尽力多挽救一些生命。”陈维升平静而坚定地解释这样做的初衷。即便这样努力,但并不意味着陈维升的研究之路就是一片坦途。据记者从相关渠道了解,陈维升副研究员在做强震预测研究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的困难,比如有时研究经费紧缺等。陈维升坦承,有时候即使是做出了成绩也会遭遇不公正待遇。他也会生气,但很快就能专心投入到自己的实验研究中去。而支撑他的就是信仰和信念。人要有信仰,要对得起社会,做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三十多年一直在做一件事终究会有所发现!道理越简单越好,把复杂事情变简单的人才是智者,三十年磨一剑,只要有实事求是、认真求实的态度就一定能够解决问题。陈维升和他所在的专家团队,近三年对中国大陆及周边地区巨震活动作出了较好的内部短临预测。事前,他们运用旱震关系、强震可公度中期信息预测法、强磁暴组合法、次声波、Kp指数、卫星红外热场等多手段多方法进行综合研究,他们预测方法的特点是:采用从空中到地下的立体观测。他们通过对中外强震前兆特征对比研究中,取得了一些规律性认识。正如耿庆国研究员所反复强调的:“强地震确实是可以预测的,但要为此付出极大的努力。”责任编辑:陆松江